1929年10月美国引爆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再加上德国还要偿还一战赔款,大萧条爆发之后德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1931、1932年的失业率分别是33.7%和40%。到了1932年,魏玛共和国的议员们争吵不休,无法达成有意义的法案,这让议会陷入了事实上的瘫痪状态,以至于议会干脆一个月才开一次门。
1933年1月30日在兴登堡总统办公室,小胡子宣誓成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突然病逝,然而在此之后德国却并未进行任何的总统选举,取而代之的是由小胡子内阁通过的一项将总统职权暂时中止并转授予总理的法案,正是这项法案让小胡子成为国家元首和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德国的所有官兵宣誓向小胡子效忠。
上述内阁通过的法案违背了德国的魏玛宪法,魏玛宪法规定总统意外逝世应由最高法院院长代理总统直至下次总统选举。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政府进行了全民公投,在8月19日的公投中小胡子内阁通过的法案获得了89%的高支持率,这意味着虽然这么做违背了魏玛宪法却没人能反对小胡子代行总统职权,就让小胡子开启了独裁统治。
这种做法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民意支持率,小胡子当政之后开创的“经济奇迹”是一个最重要原因。
小胡子上台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已经下降到1.3%,这是完全就业的水平,从1933年至1937年德国的GDP从737亿马克增长到了1264亿马克,差不多翻了一倍,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年均增速高达约15%,人民的生活立即得到了改变。这一连串的“经济奇迹”让多数民众真的相信了“小胡子是德意志民族救星”这样的鬼话,也愿意让小胡子将总统职权不断地“代”下去。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小胡子创造经济奇迹的手段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建设,虽然小胡子通过没收犹太人财富等手段筹集了部分资金,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借贷,这就导致债务规模的超常增长。
根据现有的资料信息,二战之前德国政府收入从1928 年的100 亿马克增加到1939 年的150 亿马克,增长了50%,同期的支出从120 亿马克上升到300 亿马克,增长150%。二战爆发的1939 年,政府债务是400 亿马克,GDP则略高于300 亿马克,政府负债率约为130%,当年的财政收入是150亿马克,支出是300亿马克,赤字就是150亿马克,当年只能通过新增150亿马克的债务来维持财政的可持续性。
德国的国土面积比较狭窄,军火库的容量显然也有限,到了二战前夜德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下降,如果没有二战,再假定1940年德国的经济增速是10%,这就意味着1940年德国的GDP是330亿马克,债务规模变成550亿,政府负债率就会上升至167%,1941年就会超过200%,以此类推,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就因为这些原因,经济学家认为1942年至1943年德国经济就会出现断崖式崩溃,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帝国马克会再次成为废纸,社会危机再次爆发。
为什么经过数年的高速投资之后德国的债务问题就飞速恶化?根源在于军事投资的产品是飞机大炮,在和平时期是没有任何投资收益的,不仅没有现金流收入,还要支付储藏与保养成本;由于全球尚处于大萧条时期,加上德国汽车的普及率还很有限,让基建投资的收益也很低。既然德国进行大规模基建和军工投资的收益很低,现金流也很小,当然就让债务快速积累起来并推动政府负债率飙升。
可一旦经济断崖,NC党肯定保不住执政地位,小胡子也保不住自己一言九鼎的权力甚至还会被清算,德国社会将再次陷入经济灾难,走上战场、兑现军工投资收益就成了必然的选项,二战爆发了。
也就是说,由借贷投资创造的所谓“经济奇迹”绑架了执政党,绑架了小胡子,也绑架了德国人,然后走向战场。
当时,德国的工业能力在全欧首屈一指,小胡子上台之后继续快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军工业、汽车业和化工业异常强大。但即便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与军事能力,当时却有很多人认为德国并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支撑一个工业化国家和一只机械化军队运转的是能源,最核心的当然就是石油,可德国当时的石油年产量只有区区50万吨,连塞牙缝都不够,石油的短缺就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德国的头顶,以至于率领英国打赢一战的前首相劳合·乔治说到:“只要德国持续油荒,它就会变成一只没有动力的野兽,哪里还有什么战争威胁?”这句话非常精辟。
德国不可能将石油来源寄托于海上,因为一旦战争打响,英法与德国之间就会爆发冲突,而英国是当时的海上霸权国家,让德国不可能从海上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中西欧是贫油地区,当时的欧洲大陆只有一个油箱,一只油桶,它们都位于东欧,油箱指的是罗马尼亚,而且罗马尼亚的输油管道四通八达,而油桶指的就是苏联,主要是阿塞拜疆巴库产油区。
一战期间罗马尼亚与德国分属不同阵营,一度被德国打到亡国,这让二者势同水火。小胡子上台之后,英法与德国开始争夺罗马尼亚,英法为的是控制小胡子的工业和战争机器,而德国是为了给自己配上油箱,但基于罗马尼亚与德国之间的仇恨,二战之前的罗马尼亚石油基本被英法资本所控制,这也是劳合·乔治讲出那番话的根源。
小胡子开始寻求与“欧洲油桶”合作。
1939年8月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不仅是一份划分欧洲地缘利益的条约,也是一份贸易条约,从德国的石油需求上就不难看到这份条约对二战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份条约,德国的战争机器就难以快速地运转起来。
随后就是苏德瓜分波兰的战争,在战争中作为军事盟友的英法竟然坐看波兰沦陷、亡国,这种态度让罗马尼亚异常恐惧,让他深知英法靠不住,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开始急剧升温,让小胡子摸到了欧洲油箱。在二战的巅峰时期,德国的原油需求高达每年2000万吨,但自给却只有50万吨,罗马尼亚对德国的供给高达1400万吨,它就成了德国战争机器的油箱,虽然这个油箱是小号的,无法完全满足德国的需求。
既然有苏联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供给,小胡子与大胡子瓜分了波兰之后开始掉头西进,占领了法国之后与英国展开空战,开始执行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
如果当时德国、苏联、罗马尼亚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贸关系保持稳定,英国在德军持续不断的轰炸之下很难长久支撑,一旦英国战败投降,二战的结果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历史就是历史,就在小胡子在英法战场进展顺利之时,为什么又放话说不惜武力捍卫罗马尼亚?为何放弃“海狮计划”并赶紧与维希法国讲和、反而将大量的兵力调往罗马尼亚?
根子还是石油。
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之后,就在德军掉头攻入法国之时,苏联开始强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比拉亚,而且大胡子的胃口不止于此,他又向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提出主权要求。
罗马尼亚石油产区主要包括喀尔巴阡山外侧的丘陵地带以及黑海近海地区,而比萨比拉亚、北布科维纳恰恰就位于该地区,参考上面的两张图,一旦让大胡子控制了这些地区也就控制了罗马尼亚石油,加上他还掌控着巴库油田,大胡子就几乎完全控制了德国的石油供给。
此时小胡子面对的能源局势已经与开战之初截然不同,英德宣战之前,德国可以从海上尤其是从美国获得部分石油,即便英德宣战之后德国与美国等地区的石油贸易也未完全终止,当时的德国是通过中立国西班牙进行这种石油贸易,可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并对英国正式交战之后,英国开始全力封锁德国的海上石油贸易,德国获得海上石油的难度就空前提高,甚至几乎不可能,这就让小胡子对罗马尼亚和苏联石油的依赖度空前提高。一旦大胡子控制了罗马尼亚的石油,他就控制了德国的工业体系和机械化部队的油箱,小胡子几乎就成了大胡子的打工仔,小胡子当然不干,所以他立即终止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并与维希法国讲和,命令德军掉头向东,然后就是人们熟知的苏德战争。
然而就在德军攻到了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小胡子却又莫名其妙地抽调大量的德军南下攻打斯大林格勒,而斯大林格勒是进入巴库地区的必经之路,小胡子这样做的原因也就十分清楚了,德军又没油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1943年2月2日结束,众所周知这是决定二战进程的一场战役,意味着德军开始由盛转衰。1944年1月3日,苏军已经抵达了1939年波兰与苏联的边界线上,然后又迅速抵达了爱沙尼亚边境线上,这意味着苏军已经将德军赶出了本土并开始向德国占领区和德国本土反攻。此后直到1944年6月6日,美英法才发起诺曼底登陆,这意味着苏军已经向德国占领区和德国本土反攻了半年以后,美英法军队才真正进入法国境内与德国交战,相当于在已经精疲力竭的德国身上踏上最后一只脚。从上述时间顺序来看,不难理解苏联和俄罗斯为何在战后历年都要庆祝二战胜利,它确实比美英法等国更拥有庆祝的资格,这是它的高光时刻。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做到客观很不容易,何况绝大多数国家都会美化自己的“丰功伟绩”。今天只是想从另外一个侧面看看二战欧洲战场爆发的原因以及进程,或许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苏德关系保持稳定,在本土遭到持续攻击之下的英国很难长时间支撑大局,一旦英国战败投降,今天的世界很可能就在学德语、俄语而不是英语,苏德关系的破裂以及石油,再加上美英对苏联的物资援助,是击败小胡子的决定性因素,苏联或俄罗斯也确实有资格高调庆祝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