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高房价下深圳财富引擎正在消失

我为深圳扼腕。这么好的一座城市,曾经是中国青年创业者的希望,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楷模,曾经是中国宜居城市的典范……就这么远去了。昨天经济发展的足音还能引起华夏大地的震撼,而今天,这个年轻城市财富的引擎声已经非常微弱了。人们突然发现,那种强烈的激起无数人兴奋与期望的轰鸣声,消失在哪儿呢?

岁末年初,在充满忧愤与渴盼之中,迎来了深圳最高当局的新年打算:深圳誓师2010年初步建成生态城市。这行字以大幅标题占据了深圳媒体的头版重要位置。

市长许宗衡提出了六大举措探索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要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认真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政策,确保创新型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创新型产业得到持续发展。要通过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努力,切实解决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要以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重点,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先导效应。深入实施循环经济近期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十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企业、园区、社区和公用设施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试点,抓出成效,带动全局。同时,要继续抓好法规、标准建设和配套政策完善。

要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通信、数字视听、软件、新型储能材料、生物医药及医药器械、化合物半导体等战略创新产业,加大对TFT项目、化合物半导体项目等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项目的推进力度,走高档化、品牌化、信息化和绿色制造的路子。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要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基于服务外包、基于创意、基于深港合作的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高端旅游等八大领域的高端服务业。

加强港口发展战略研究,大力推进空港、海港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深圳港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辐射力、竞争力。

大力吸引国际知名服务企业进驻深圳,鼓励本地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并逐步向高端服务业延伸。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六大也好十大也罢,字里行间还没有人能找寻到深圳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它还能重新点燃这座城市引擎的澎湃激情吗?我们需要那巨大的发动机产生的强劲动力来创造我们社会需要的财富,可是……

深圳究竟失去了什么?

深圳这座城市的头10年,整个城市的财富引擎是由改革开放启动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招商引资。那时,国家给了这座年轻的城市立法权,自主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到了1989年,深圳市国民经济飞跃发展,同1980年对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49%,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47.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72.9%,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9.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递增43.9%,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58.1%。

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是在进行摸索,这10年给深圳未来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弊端,留下一些顽症,比如房地产业久治不愈的痼疾就是那时留下来的。但是,因为这座城市的财富引擎轰鸣声犹在,中国社会也就原谅了深圳一个又一个错误。

1990年到2000年,是深圳经济发展不是最快却是最好的10年,全市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以IT、电子等科技产业为主导工业体系架构初步完成,弥补了部分“三来一补”产业流失后深圳社会发展的空间,并顺利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2000年,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39739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与1990年的8724元相比,翻了两番。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26元,是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27元)的5.24倍;2001年前11个月,深圳的GDP达到1652.11亿元;1992年至200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24.21%%,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92年至2001年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3737.81亿元;2000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三位;2000年深圳市出口总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一位,连续八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冠;2000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为52.5%%,第三产业为46.4%%,初步建立起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

然而,就在这10年,深圳市政府也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就是1996年出台的“关于在宝安、龙岗两区实行购房入户的政策”,将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向歧途,并与不合理不规范不完善的土地招拍挂的互相作用,导致了这么一个关乎民生的重大市场完全受制于资金的推动,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2001年开始,深圳的创业成本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呐喊还犹言在耳,深圳房价开始步入上涨的通道。本来应该投向科技产业、工业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大量资金开始蜂拥而上,一股脑地投向房地产,到2006年房地产的投资达到了高潮,1-10月,深圳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4.68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建设投资519.81亿元,同比增长12.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7.11亿元,同比增长10.7%。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6%。

所以,这个时期,深圳这座城市的财富引擎是由房地产发动的。连续10年对房地产业的大量投资,忽视了房地产业的两大属性:一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属性,在住房保障系统没有建立和完善之前,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倾斜势必引发投资过热和房价的非理性疯涨;二是将房地产业当成了一种用于投机的金融工具,诱发大量的新兴中产阶层和全国各地的炒家来深炒楼,导致住宅的价格与价值完全背离,引发了深圳社会的不安甚至愤怒。

因为高房价导致重要人才的流失,导致大型重要工业产业的外移,导致这座城市失去了消费的活力;

因为高房价错失了深圳发展汽车工业的大好时机;

因为高房价,中国核电技术研究院处境尴尬。这座中国第一个核电技术研究院需要一个9万平方米的用地,以兴建国际标准的核电技术研发中心,为中国乃至全球核电工业提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及服务。但是,偌大个深圳,政府用于工业开发的用地都拿不出来了。要知道,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一样,是能直接创造财富的,并对GDP的拉动有明显作用。而且,中国核电技术研究院落户深圳,其意义远远不在项目本身,而是为未来深圳发展增加一个财富引擎,不仅吸纳大量高端技术人才。还将为深圳能源工业的发展起保障作用。

写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今年深圳市提出2010年建立生态市的全局打算了,因为失去第一产业作为强劲的财富引擎的作用,深圳未来的发展将会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生态立市固然有用,但是,融入国际性高端工业产业发展的潮流,才是一个城市恒久魅力所在,因为发动机越强劲,这个时代的列车就越平稳越安全越快速。

我们说深圳城市的财富引擎声正在消失还因为,从深圳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前10年主要特征是招商引资,中间10年主要特征是IT科技,可2001年以来经济主体无大的建树和布局,全民炒作房地产的路子也几近走到尽头,后四年还有哪些变化呢?

一、在深圳的主要经济指标中,2006年1至10月,外资进出口总额达1869.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7%,其中出口总额1061.49亿美元,增长36.6%;出口总额808.07亿美元,增长27.9%;贸易顺差253.42亿美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强。顺便说一句,深圳外贸出口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二和全国的八分之一强。这里将有一个最大的危机在等待深圳,那就是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国际贸易风险,按金融专家预期,2007年人民币将在2006年升值5.62%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值5%,出口将减少约12%,平均分摊,深圳至少减少出口130亿美元,并将由此带来深圳大量企业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能顺利消化这至少130亿美元的出口,深圳将面临大量企业破产。而要消化这130亿美元的出口,唯一办法是扩大内需,而深圳的消费水平已经非常低了。CPI和M2,这两大技术数据是深圳市政府永远不愿公布的。

二、承接第一点,深圳经济是典型的投资和出口型经济,深圳的消费市场受到高房价的打压始终抬不起头来。深圳经济功能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三驾马车当中———出口、投资、消费中的消费已经由马变成了驴子。而此时,我们的政府部门对外称通货膨胀率在2.5%至3.5%之间,但是,据我的推测,深圳的通货膨胀早已突破了8%,直逼9%了。通货膨胀下的内需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萧条来临的典型特征,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三、深圳的财富引擎之所以即将消失,一是马达,二是燃料。我们需要什么来启动一个城市的发动机呢?深圳即没有太空基地,也没有大量能源,怎么办?从深圳实情出发,强调科技立市比强调建生态市要急迫得多,因为科技、教育会孵化新型工业,新型工业将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全面革新,促进深圳的再次腾飞。深圳已经失去了IT产业的优势,不能再丧失了高端科技产业的机会了。

深圳房地产的价格虚高与一个新型城市的发展很不协调。如此之高的房价已经使深圳市的城市竞争力锐降,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缺少吸引的机制,大型工业企业纷纷外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也在远离深圳,试想,深圳的未来还有希望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dichan/2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