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2009中国完成货币向住宅的转移支付

牛刀按:顾云昌算了一笔糊涂帐,中国今年消费总额达12万亿,房地产占到6万亿。房地产占到6万亿是事实,但是却不能被称为消费。首先国家统计局就不会被统计为消费,其次,其实是对加印货币的一种转移支付,也就是说这么多加印的货币并没有实现全民共享,而是被地方政府、开发商和炒楼客搜刮一空。网友李森光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把这种货币转移支付的猫腻活剥了一遍,贪婪和掠夺的本质一览无余。现在我分三篇发于博客。请网友指正。

 

房子的价格为何与建筑成本严重脱节,这是房地产的矛盾根本。我们撇开房子的所有其它外在东西,只讨论房子的建筑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这就简单多了。这能反应老百姓在买普通东西时交的税与房子交的“税”进行比较。显然买房子交的是“重重税”了。成本是老婆的内衣,说不得的。(任志强语)

 

这时我们会惊呀的发现,房地产与传销似乎有着某些高度的相似。历史上荷兰的郁金香就是经典一例。我们来看建筑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值。土地本身不会创造价值,否则国大财富就多,那国能造房子的地越多越富有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只看建筑成本与销售价格比,我对其它算法感到厌恶。这个比值在县城最少在1︰3,在市里会到1︰5了,到了省会城市会到1︰7,到了一级都市京沪穗,会到1︰10甚至会更高。时下上面所说的房子销售价大约在一平米1600元、3000元、5000元、20000元。而建筑成本分别为500、700、800、1000-2000元。大概是这样。

 

呜呼,中国人太有才,不动产太值钱了。给房地产添柴加火的前赴后继,一棒接着一棒。 给房市加火的第一棒,是各级政府,第一,政府计划征地,给老百姓的钱是以粮食的年产20倍的价格。然后几乎以10倍价格买给开发商。(不高,这个价格买给老百姓,以时寒冰说让老百姓自建房,则房价也会比现在便宜一半。)为什么政府能赚这么多,地方政府要建设呀,没有钱怎么行,况且这是取之于民(买房者)用之于民(大众)。吃亏者,买房子的和被征地者。实际上地方政府绝对是税收亏空政府了,除了卖地找银行找上级要钱,根本没有财政盈余。卖地是唯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做的,要出政绩呀,不得以。这实际上是对新购买房子的人的一种高征税。

 

加火的第二棒里有各级部门,建设局,土地局,国税局,设计公司,质检等等来了,它他会在这里面履行自己的职能,好了,都要啃一口啊,不怕,开发商摆平,有暗箱。房子的成本开始大幅上升了。

 

给房市加火的第三棒,是现时中国特殊的现实决定了,这就是肩负着正义的媒体了。当电视报刊官网不敢实事求是的求证这件事时,老百姓你再清楚,如奈之何呀(如清醒者 时寒冰先生)这也难怪呀,什么时间我们的大部分媒体能够经营法治化呀?就是政府公权力再也不能对媒体日常经营干预。由公权力借助法律和法院按程序对媒体进行法治管理,这媒体或许才有自己真正的大脑。我们的这个社会才更有透明度,也就大大少了都去北京首都上访告妆的情况。在现有情况下,在以正面报导主旋律的要求下,我们大多看到的是正面好消息了。这主旋律如由政府公权力中的某个个人根据喜好来定义时就更不好了。

 

给房市加火的第四棒,当然属投机者了。投机者消息最灵通,当实物分房已基本完毕,只允许政府征地,以开发商开发商品房时,并且政府会卖地越来越贵时,投机者就会以信息灵通且金钱多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商品房。用以屯积销售来赚利。若干年下来,房子价格上涨成为趋势后,投机者就敢以银行贷款的来屯积更多的商品房,就是放大经常所说的杠杆率,用少量的资金撬动了更多的房子。此时已经动用银行了,投机者一旦不再用自己的钱来投机,而是用大量的银行的钱来投机,这问题就来了,房子的泡沫越大,泡沫破裂时就是次贷危机了。大的投机者很会洞察市场先机的。

 

给房市加火的第五棒,应该非银行末属了,当市场长期以几年十来年告诉你房子一直是升值的,最后是银行敢只能是银行也就成了房子的最有力的推手了。人人都用自己的钱来投机泡沫不会放大多少的,银行一支承不一样了,杠杆效应成倍放大,没有银行的主动按揭贷款,现在的房子一准卖不动了,哈哈哈。

 

关键是银行这么主动一支承,房子今年真的是吃了伟哥,一路升值。房子是否一直是最保值的,日后必然会作总清算,时间会给出最终答案。这方面牛刀先生给出了精彩分析,分析虽是精彩,但是这些分析中有个观点特别与实践不符(年复通胀率年5℅不会连续五年)。一会儿我自己给出我的观点对此进行讨论。

 

 给房子加火的第六棒者,更是厉害,(也是被现实一再证明了的,)就是有人说的已经被绑架了的金融财政。当然,这6方的通力合作,已经成功完成了货币向住宅的转移支付。也就是说,货币即住宅,住宅也就成了货币,而当住宅成了货币,黄金也没有意义了。只是住宅成了货币,构成了房价泡沫的最高阶段。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dichan/29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