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早就应该进行调整。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将调结构确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是,调结构绝对不可能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中国社会将面临许多痛苦的选择。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宏观经济的构架,彻底打破这个20年前的构架,是考量能否调结构的关键。事实证明,美国的金融海啸已经将中国宏观经济的构架冲垮,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已经颠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都已经即成了事实。我们今年的出口是负增长,投资又是一飞冲天,消费原地徘徊,还谈什么三驾马车呢?只剩下投资一架了。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要出大问题的。
怎么办?调结构。重新组建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构架,体现民生经济的基本精神,是中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的前提。从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经济只有靠内需的拉动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的构架时,可考虑将消费增长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模式,在消费所占GDP的权重上,可设置基本底线,应该占到55%,并逐步过渡到70%,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将投资控制在25%以内,并逐步压缩到20%。出口最后能有个10%就够了。这个应该在未来十年内完成。
其次,解决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而且只要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才能解决就业问题。现在的显示恰恰相反,地方政府无法从前几年工业化进程中利弊共生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因为工业化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城市化恰恰解决了着两大问题,所以,都热衷于搞城市化,上基建项目,大概楼堂馆所,修公路建广场,以致欠下了6万多亿的债务,而且债务规模换在不断扩大。他们忽视了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没有工业化,就无所谓城市化。工业化的弊端需要克服,而不是放缓工业化进程。
从一线城市来看,工业化基本没有完成,就把大量的制造业全部赶往内地,花了20年的招商引资也功亏一篑。去年是因为金融海啸,大量的外商离开中国,最明显的是韩国商人有的弃厂关店,一走了之。今年是大量的台商、港商关门大吉。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除了财税和政策环境发生了许多根本的变化,就是生产和生活资料成本的提高,让企业不堪重负。台商说得好,你现在的厂房租金比台北还贵,何苦把厂开在这里呢?
不管是投资一飞冲天,还是生产和生活成本的非理性提高,都极大地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房价泡沫吹得太大了,将破未破的恶果逐步显现。所以,要调结构必须先化解房价泡沫,生活成本的上升不仅逼走了经济实体,还导致民生困境和社会的倒退。当然,如果没有能力化解泡沫,那就只有等泡沫破灭,付出的代价将是更为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