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接受《重庆时报》记者就龙湖地产赴港上市的电话采访。以下为本人记录整理,特发博客。
以我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了解,中国大陆地产商赴港上市只是一场骗子和傻瓜的负和游戏。香港投资人可能为中国大陆的地产上市公司付出沉痛的代价。
在760万香港市民中,投资人占了120万。可以说,香港是全球投资人最密集、资金拥有量最大、资金来源最广泛的城市。香港回归大陆后,继续保持着自由港的开发和豁达的胸襟,对市场经济保持尊崇和敬畏,恪守信托责任,保持了资本市场的旺盛活力。
近年来,香港投资人的资产经过了两次洗劫,一次是1999年,香港投资人在东南亚金融海啸中资产平均缩水40%,主要是房价下降引起的不动产缩水;还有一次是2008年,在美国的金融海啸中,香港120万投资人平均资产缩水1000万,主要是资本市场。然而,香港投资人无怨无悔,坚信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有着较强的抗御风险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但这一次,大陆地产商的蜂拥上市,可能将成为第三次资产大洗劫。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市场、尊重规律、法制完备、征信体系建立、信托责任超越于法律责任的基础上的,也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在香港资本市场上,香港本土的地产商给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长实、和记黄埔、新鸿基、信和、新世界等等,有许多业绩良好的公司。香港地产公司每年对GDP的贡献为27%,但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2%,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12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加上新近上市的中国建筑、世联地产、和已经借壳重组、资产置换、地产控股的80余家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10家。在大盘指数3000点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这些房地产上市公司占股市总市值的19%,而包括16000多家没有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全部加起来,整个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仅为10%,所以,大陆的地产公司和香港的地产公司是不相同的。
但是,大陆和香港最大的不同是社会所有制度的不同。大陆尽管在土地开发模式上是在采用香港的土地批租模式,但是,大陆的所有土地皆为公有,这是香港投资人为此将要承担的最大风险。而几乎所有的大陆赴港上市公司,主要资产就是土地。也许这些土地在香港投资人的眼里非常廉价,有增值空间,但是,这是大陆人民赖以居住的土地。把一个全民共有的土地,打包到境外上市,请问,全球有哪个国家是这么干的?投资人面对的还有比这更大的风险吗?
和香港地产商不同的是,大陆地产商大多不持有物业,没有固定资产,充其量只是一个皮包公司,就连大陆房地产的龙头深圳万科,本身持有的固定资产只占市值的5%。所以,大陆的房地产商一旦破产,投资人将血本无归。远的不说,就说碧桂园和SOHO中国,香港的投资人享受了什么花红?究竟产生了多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