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回答网友“ 觉得房价高 怎么办时回答:增加供给量。”主持人:凤凰网友在问您,其中很多是上海市民,比如说我们就挑几个小问题来。俞正声:房价高不高,高啊,当然高,我觉得房价高。主持人:怎么办呢?尤其在世博会之后。俞正声:怎么办,增加供给量。还有什么?
俞正声先生这个回答很简单,也很巧妙,但是,仔细一琢磨,可谓回味无穷。首先,作为上海市委书记,已经感觉到房价高,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不能以普通市民的想法来揣摩书记的心态,所以,能回答房价高已属不易。听到这个回答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无可奈何,书记有书记的难处,这种难处也许不是普通市民所能理解的。
其次呢,是书记回答了对高房价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增加供给,但书记没有讲什么时候,如何增加供给,增加什么产品的供给,所以,也就无法从书记的回答当中去悟出房价的走势。相对一线城市来讲,上海的社会保障住宅的供应量是最少的,但上海的实际情况是,400多万套老公房已经差不多快拆完了,上海原居居民在老公房的拆迁中享受到了财富的迅速增长,上海近郊居民也在上海的扩容中得到实惠,也就是从上海户籍居民出发,能够享受保障住房的群体不是很大,所以,俞正声所指的扩大供给应该不是社会保障住房。
现在上海需求最大的群体,是没有上海户籍的白领和部分没有享受到拆迁和扩容实惠的原居民,这一部分购买力已经成为上海楼市购买力的主流,现在说买不起房子的也应该是这两个群体。据此分析,未来上海保障住宅供应量不会很大,普通住宅的供应量将会增加。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在现有的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无论增加多大的供应量,也不可能平抑上海的房价。
首先上海的住宅市场的主要矛盾,就不是供求关系问题。上海住宅的供应量相对房价比较正常的2002年,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3000多万平方米,是一线城市住宅供应量的龙头,而人口规模在2005年就开始滞涨,2007年大量的实体产业开始内迁,人口开始负增长,在全国小学关闭潮中,上海也是一所一所的小学在关闭,全国69.67万所小学关闭了39万所,小学新生入学人数从2452万跌破了2008年的1000万,再过几年是全国中学关闭潮开始,再过几年就是大学关闭潮开始,中国社会提前进入老龄化,这与深圳的情况极为相似。
因此,对上海来说,应该是住宅供应量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由于取消了二套房首付政策,投机性需求在对未来住宅升值预期判断失误的基础上,囤积了大量的房源,将房价哄抬到了一个“高”的价位,造成了想买房的买不起的市场现象。所以,对上海来说,首先是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得到执行的问题,对囤房囤地的现象要采取政府措施的问题,尽可能的减少银行资金滞留在不动产上。因为大量的资金滞留进不动产,是本次央行滥发货币的主要要原因。从人口现象来解释,上海住宅过剩将是长期的。
如果现在增加普通住宅的供给,当然,俞正声没有说增大到多大规模,但是都是促进过剩,也就是把一批新增贷款变成了钢筋水泥,对经济对社会没有一点好处。只需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现在的住宅供应量,不出两年,上海的房价将会跌破2006年的水平。上海是个金融中心,应该对所有人民币持币人担负起信托责任,维护币值的长期稳定,也就能够促进楼市的理性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