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时,人们自然很关专注大宗商品价格的底部,于是,一些貌似地产专家的人纷纷跳将出来,对房价的底部进行一些不着边际的胡乱猜测,有的说是今年5月,有的说是年中,有的说是明年。今年春节前,我和一批专家们在中央电视台制作大型春节财经节目《经济与法辩辩辩》时,贾卧龙博士就信誓旦旦的说,上半年见底,下半年回暖。现在,已经进入三月,底在哪儿,没有谁说的清。
预测底部本来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因为中国太大,各个区域城市之间差异化程度比较高,无法用准确的时间来判定中国房价的底部,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宏观经济状态,依据价值规律,对底部出现的特征予以确认,而不是一味推测底部出现的时间。
其实,底部要出现是很简单的事,只要没有发生需求的群体从现在起坚持三个月不买楼,底部肯定就会出现,但这样做是不现实的,就像开发商不可能逼着老百姓去买楼一样,我们也不能为了实现房价尽快探底而动员大家都不买楼。最近有学者建议,要求国务院出面一次性把房价降到底,同样是书生意气,根本不可能,因为国务院各个部门面对70个大中城市不同的状态,要做出一个统一的有违市场价值规律的决定,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房价不能探底,成交量就无法放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从各个城市近期有些成交量放大的情况来看,根本没有达到正常年份的正常成交水准,比方说上海,现在一天的成交已经突破了500多套,与前期的200多套相比,可谓翻了一番,但与正常年份这个季节的成交量1000套左右相比,仅仅只是一半。深圳、北京、广州同样如此。奇怪的是,成交量只是刚刚有所回升,远远还没有达到正常年份的成交水平,市场上就有捂盘、涨价的传闻,我相信这完全是个噱头,这个时侯如果开发商胆敢集体捂盘、涨价,就是把自己送上绝路。
尽管如此,不排除我们可以针对房价底部特征做一些猜想,也许能增强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力。当然,首先是宏观经济的基本状态与房价底部的关系。
不要指望十大振兴规划和10万亿的投资计划,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发挥效应。4万亿也好,还是近期的10万亿也罢,都填不满中国经济的窟窿。产业均衡一旦被打破,要重新恢复不是资金能解决的,还需要市场的内在调整,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的一致努力,需要全体民众的万众一心。任何时候,忽视民众的力量都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前几年,我们之所以打破了产业的均衡状态,让垄断的产业变得强势,而让竞争的产业走向衰亡,其主要原因就是被官商和权贵控制了资本,对刚刚兴起的中产阶层进行了全面的绞杀,我们忽视的是,大量的中产阶层都是崛起于普通民众,中产阶层的被绞杀,使全社会普通民众的创业热忱和奋斗激情至少倒退了十年,并为自己的前景感到深深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单方面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比方说地方政府拼命救楼市,结果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我们依据宏观经济的走向来推测房价的底部,还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复苏,不是一蹴而就的,情况好的话至少需要三年,这是中央政府确定的最长时限,那么房价探底应该至少是三年的事,而且在这三年中还要避免发生一年以上的通缩,也就是说,在GDP保八的同时,CPI应该维持在2%左右的增长是个合理均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M2的增长不应该超过16.5%,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不应该低于10%,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恢复到7元左右,中国股市开始步入慢牛,并能够在2500点至2800点震荡。这些指标不出大的问题,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大约能在三年内见底。这三年预期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整体房价呈10%的跌幅,其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大部分,每年的跌幅都在15%以上。
其次是市场层面对房价底部的形成,在宏观经济保持三年向好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保障性住宅在三年内能够成功达到住宅供应总量的40%以上,多层次的住宅消费市场开始形成,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房价探底成功。如果这三年之内,社会保障性住宅进展不大,房价是不可能成功探底的。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看,重要的是新房存量、日均成交量、日均房价这三大数据的对应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比方说新房存量消化速度的加快,是最能促使房价成功探底的主要因素。在一线城市和大部分二线城市,就算不再加推商品住宅的土地供应,目前的存量新房和存量土地,三年时间也无法消化。这只是假设,因为政府不加推土地是不可能的,而加推土地只会增加供给,无法扩大需求。
就上海来说,最重要的三个数据的对比,是与正常年份的对比,而不是与2008年的同比。2008年是近六年来上海市住宅销售最低的年份,是一个不正常的年份,如果一味的与2008年同比,看上去成交量会有增幅,但其实并不具备参考意义。就合理的比值来说,与2005年2006年相比都是合理的。基本来说,上海中环以外的楼盘价格会逐步回落到2006年的水准,也只有回到2006年的水准,日均成交量才有可能达到1000余套,而与此同时,上海的新房存量在这个价格和成交量的水平上,也会用一年的时间逐步回落到2006年的水平。这个市场状态是比较理性和健康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成功探底。但是,房价不降,成交量上不来,则一切枉然。
第三,房价的探底还取决于中国城市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该吸取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教训,不能只提人口红利而不提对人口基本民生的保障,现在人口红利分完了,而社会保障却留下一地鸡毛。就上海来说,直到2008年底才被迫动工兴建了16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今年又规划了400万平方米。而且,我们不能只提城市化而不提民主化,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一二线房价昂贵的城市的城市化,因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许多已经是规模庞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不需要再说什么城市化了,而是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不是贪官和权贵的城市化,而是普通民众的城市化,是民主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用城市化来忽悠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是罔顾事实的欺骗行为。就中国目前的社会情形来说,只有推进民主化进程,才能确保城市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也是实行房价探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忽视民主化进程,中国社会30多年的改革有可能葬送在贪官和权贵手上而功亏一篑。
我们对中国房价底部的三大猜想,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选择,是建立在商品住宅开发模式不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前提下,也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变化性。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未来三年中国房价调整的状态不会改变,本质上不会发生变化。我们期待着房价的成功探底,期待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振兴,期待着中国民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