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我看购房入户

在所有房地产的问题中,购房入户可能是最难分是非的。主要原因是,户籍管理制度的设计本身不具备前瞻性,并且有意无意的束缚生产力,给中国的城乡之间设立了一个藩篱,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设置城乡之间的身份歧视不会长久,但需要多少时间能够得到改变,是谁也说不准的。

 

从户籍管理的属性来看,户口也是一项政府的公权。像所有的公权一样,户口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因为城乡之间目前的这种差别,户口附属了价值。这种价值是不可买卖、不可流通的,否则,就是违法的。中国的现实是,因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的入户门槛比较高,有的比较低,高低之间的这种落差,也决定了户口不可避免的产生附属价值。

 

这种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城市在吸引资金吸引人才等方面,附赠户口准入。如果政府这样做,法律是不可追究的,前提是这种户口准入必须是以公权对公事。严格的说,政府在出台相应办法时,应该交由人大通过才能执行。因为政府不是立法机构,只是执行机构。对任何一项公权的使用,都要有法可依。

 

现在的问题是,购房入户其实是让公权的附属价值,补贴给房价。如果我们已经是一个很发达的国家,没有户籍藩篱,也就是说政府对户籍不存在管制,在这个前提下,购房入户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是政府行使公权在管理这个户籍,作为一项商业行为的附加条件,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这个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买卖公权。一个国家,到了政府的公权可以买卖的时候,官员的腐败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的腐败,很多是体制造成的。在官员一旦掌控这个权力的时候,即使是多么廉洁的官员也不可抵御巨大的贪欲。即使把腐败问题放在一边,单纯的来谈购房入户对目前楼市的刺激效应,可以说也是微乎其微的。

 

深圳是曾经在宝安、龙岗两区实行过五年的购房入户,最后被迫取消。当时,深圳是政府在宝安、龙岗两地实行购房入户,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刺激楼市,而是因为与特区内相比,宝安、龙岗两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员普遍短期流动,长期定居的少儿又少,对商业、消费、教育、医疗,包括楼市本身的影响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推行购房入户无疑有其合理性。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购房入户的刺激效应,不是很明显,而且,在入户人员的结构上普遍存在几大问题:一是文化结构不可控,很多入户人员文化程度很低;二是年龄结构不可控,很多人把自己的父母入户,增加了社会保险、医疗等负担,与一个创业型的移民城市的年龄要求不相符;三是户口私下买卖不可控,那几年,宝安、龙岗私下买卖户口成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购房入户增大了城市的管理成本,说明他是经过了认真调查的。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这个城市的负载能力,应该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情况来看,人口密度过度是基本国情。我们的人口密度不要去和东京、曼哈顿相比,那是比不了的,那些城市的社会财富的分化没中国严重,而且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堪称一流,人口多一点、密度大一点,不会发生社会性的不稳定因素,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现在主要是一些二线城市在强行推行购房入户,可以这么说,真正是因为户口原因而买楼的,在整个购买群体绝对不会超过10%,因为附带了户口,买楼者自己又不需要,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委托中介把户口卖出去,长此以往,老百姓是要骂娘的。而且,二线城市的公共设施、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负载能力都有限,一旦大量的人员购房入户后,把老家的房子卖掉,生活在城市里,不说别的,就是就业的压力都不可小看。

 

政府制定经济规划,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要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许多矛盾的爆发,就是长期形成的,在中国这样缺少民主的体制下,一旦爆发社会矛盾就是大矛盾。购房入户也是这样,一旦许多城市人口大爆炸,而且都是成年人,是非正常新生人口,那就不是象现在这样,农民工都回老家,一下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一旦购房入户没有老家可回,几千万人就地失业,你看看是什么后果。为开发商赚这点钱,而牺牲一个城市的长期利益,不值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dichan/291138.html